1. 民族文化园的照片
北京天安门,故宫博物院,颐和园
2. 民族文化馆照片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云南博物馆。该新馆净用地面积约150亩,建筑面积60477平米,主体建筑地面5层,地下2层。它很大,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大家进入博物馆,第一参观了古时候马文化馆。那里面有古时候用于娱乐的马球,骑马用的马鞍、马鞭,还有马从古到今天的演变经历。所有关于马的文化常识这里都有。真是令我大长见识! 出了古时候马文化馆后,大家又去到了石器年代展览馆,里面展示了石器年代的大家住的房屋,吃的食物、用的工具等。他们用一根木头撑在中间做支柱,然后在周围放上各种各样的草作房顶,再垫上一些草作枕头,就建成了一间简洁粗糙的房屋。到了新石器年代,他们的房屋就不那样简陋了。他们的房屋变成了双层的豪华“杆栏式”建筑。他们用很多木条密集排列成墙和房顶,再用草铺在房顶和地板。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又通风防潮,简直一举多得啊!
那它们用什么作工具呢?我一想,石器年代的人顾名思义是用石头嘛!旧石器年代还只可以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所以有时不免要忍饥挨饿。于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原始大家的努力下,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出现了,人类进入了新石器年代!磨制石器愈加锋利耐用,在建筑、捕猎等方面都让新石器年代的大家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看了在原始人艰苦的存活环境下努力挣扎,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坚强存活,我不禁心生感叹。人类一步步走到食物链的顶端是靠着制作愈加一流的工具。大家只有认真学习,知道过去,才能怀着对自然敬畏的心才能叫人类走向更光明的将来。
3. 民族园地方
中华民族园没只开北园。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由雷学金先生发起兴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中华民族园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4. 中华民族园照片
北京中华民族园有苏公塔的。
北京中华民族园以展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为主题,即是集国内少数名族的中国传统建筑、民俗、歌舞演出、工艺制作与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也是一座复原、珍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院。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位于北京奥森公园内最南,是国内奥森公园的主要构成部分,园区占地面积45公亩,分南北两园,现阶段试对外开放的北园占地面积20公亩,园里建了中华民族村落36个,也有中华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陈列馆、雕塑作品广场及其多个自然景观。
5. 民族文化宫照片
中国民族文化宫不要门票。
中华民族文化宫主楼建筑面积37000多平米,13层,高68米,东西翼楼萦绕两侧,墙面嵌白色釉砖,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备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欢,被北京民选为50座“我最喜欢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
6. 民族风情园图片
答:①敦煌民族风情园门票价格是40元人民币。
②西双版纳民族风��园现暂不定票。
③九顶塔民族风情园门票价格120元,预约110元,儿童半票60元,④漠河民族风情包吃住90至360元不等,⑤中俄民族风情园没去过不了解。就这类,期望能帮助到你!
7. 中国民族文化园
“中国十大民俗文化园”推荐依据是:参考互联网上揭秘的“中国著名民俗村”“一百个旅游景点之古村落”、“ 中国最好民俗旅游景点”、“ 中国最好看的民族村落”、“ 中国100个旅游景点之十大民俗景区”、“ 中国最值得去的民族景区”、“ 整理网民最喜欢全国民俗旅游目的地”等榜单中的提名率、互联网搜索“中国民俗文化园、民俗村、古村落” 出频率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旅游景点、旅游安全、旅游卫生、旅游购物、民俗与环境保护等旅游景点水平等级评定标准进行全方位衡量推出。
中国十大民俗文化园,是一生之中大家最值得去看十个民俗文化精品旅游目的地,可以说是有生之年最不可错过的中国民俗文化美景。它们均是有其民族独有特点,是当地的旅游胜地,非常大一部分为国家级旅游景区。这类景点遍布全国各地,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选择,具备代表性和网民认同度,都是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8. 民族园图片
民族园路(南北区之间)提供停车点、大润发停车点、民族园南区唐人街停车点南区珠宝城停车点停车还是很便捷的期望可以帮到你!
9. 民族文化公园
北园更好玩,强烈推荐。
北园的面积比南园大一点,这里有傣族、藏族、羌族、珞巴族、苗族、赫哲族等多民族的特点建筑,其中以傣族园区的面积最大,可以看到东南亚风格的寺庙和房子,十分具备特点,还可以在这里拍摄美照。与北园一样,这里也有关于各民族文化的展览馆,南园北园加起来正好有56个民族的特点,一个不少。
中华民族博物院是一处展示中华各民族风貌的主题公园。园内有仿造各民族特点的房子、寺院、广场等建筑,在园中漫步即可感受各地风情。另外,还可以参观展示各民族风貌的展览馆,赏析民俗表演,穿民族服饰拍照留念。
中华民族博物院的面积非常大,长约有1.2公里,宽约有300米,分为南北两园,中间为民族园路。民族园有多个入口,从每个方向均可进入,进入后步行漫步游玩一个个民族地区,观看表演,大约半天时间为宜。
10. 少数民族文化园
2024最新人口普查数据
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共141178万人,与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2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降低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国内人口10年来继续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1、男女比率
男士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人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人为100,男士对女人的比率)为105.07,与2024年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24年降低6.8。国内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变。
2、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24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降低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国内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获得了积极效果。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将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进步的重压。
其他主要数据是如何?
1、户其他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一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24年的3.10人降低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如果受国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变青年结婚以后独立居住等原因的影响。
2、人口区域分布
东部区域人口占39.93%,中部区域占25.83%,西部区域占27.12%,东北区域占6.98%。与2024年相比,东部区域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区域降低0.79个百分点,西部区域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区域降低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3、受教育程度人口
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24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升至9.91年,文盲率由4.08%降低为2.67%。受教育情况的持续改变反映了10年来国内大力进步高等教育与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手段获得了积极效果,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4、城乡人口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24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降低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伴随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步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国内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历史性收获。
5、流动人口
人户离别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离别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24年相比,人户离别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离别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国内经济社会持续进步,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愈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6、民族人口
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24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共领导下,国内各民族全方位进步进步的面貌。
2024年人口普查各区域数据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截至2024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24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至202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降低0.04个百分点。
“国内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维持了平稳增长。2024年,国内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全国人口是指国内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含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职员。
看户别,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一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24年的3.10人降低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如果受国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变青年结婚以后独立居住等原因的影响。”宁吉喆说。
看地区,东部区域人口占比提高。东部区域人口占39.93%,中部区域占25.83%,西部区域占27.12%,东北区域占6.98%。与2024年相比,东部区域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区域降低0.79个百分点,西部区域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区域降低1.20个百分点。广东、山东的人口超越1亿人。
看��别,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变。男士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人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人为100,男士对女人的比率)为105.07,与2024年基本持平,略有减少。总人口性别比低于100的省份为辽宁、吉林。国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24年降低6.8。
看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24年相比,0至14岁、15至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降低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看城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24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降低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伴随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步,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国内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历史性收获。”宁吉喆说。
看民族,各民族全方位进步进步。国内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24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看受教育程度,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国内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24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备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升至9.91年,文盲率由4.08%降低为2.67%。
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国内人口基数大、人口海量的基本国情没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况。
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手段促进人口长期均衡进步。国内劳动力资源依旧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降低,经济结构和科技进步需要调整适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效果,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程度,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健全养老育幼等人口服务体系。
11. 民族文化园的照片如何拍
一 )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只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点。以下是贵州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介绍。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点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征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步伐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区域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依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依据歌词用状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依据内容和演唱场所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非常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区域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年轻人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步伐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女孩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女孩伴随新娘时唱的歌。除此之外 , 孝歌也有肯定特点。
B. 南侗
南部区域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备浓郁的民族特点。这一区域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类型不少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国外。小歌的内容主如果情 歌。这种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法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步伐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看上去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与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年轻人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步伐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结婚典礼上演唱 , 步伐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步伐。仡佬族儿歌步伐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儿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儿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氛围 愈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备浓厚特点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征。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国内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点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点。其乐曲总是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年轻人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征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征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些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步伐愈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类型不少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时尚最广最具特点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区域外 , 其空间区均有时尚。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些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很多惊险的高困难程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激励也是苗族中比较时尚的舞蹈 , 特别以松桃一 带的花激励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目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台江反排木激励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非常有 特征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年轻人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年轻人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点的服装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区域 , 还时尚板凳舞、铜激励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点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与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常见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点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时尚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节奏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氛围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些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大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非常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点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年轻人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新年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阴历正月初中三年级至十五拓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有哪些用途。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点。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除此之外 , 土家族还时尚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结婚典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与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比如 ," 阿妹凯〃' 就有时尚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时尚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时尚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时尚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讲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结婚典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氛围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激励、斗角舞等。铜激励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所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伴随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优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女孩作舞随着着步伐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激励、狩猎舞和长激励等。猴激励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步伐与舞姿相合。狩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狩猎场面。长激励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时尚猴激励。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很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很喜欢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 遭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要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时尚这类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时尚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时尚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时尚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时尚于安顺和贵阳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时尚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阴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降低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看上去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时尚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点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伴随很多汉族移民的到来而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肯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时尚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特别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点。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闻。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时尚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渐渐形成的。因为各地状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肯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含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依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依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些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打造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士 , 新中国打造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依据汉族传书改编 ; 依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